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宜提倡“治理腐败” 反对激烈的反腐人为什么会腐败人为什么可以不腐败提倡治理腐败陈良宇为什么想外逃破除唯生产力的迷信,改善社会风气

火烧 2007-03-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探讨腐败动机与治理腐败的必要性,指出腐败源于攀比心理与错误价值观,强调改善社会风气与破除唯生产力迷信的重要性。

宜提倡“治理腐败”

柳鲲鹏

2007-3-7

反对激烈的反腐... 1

人为什么会腐败... 1

人为什么可以不腐败... 2

提倡治理腐败... 2

陈良宇为什么想外逃... 3

破除唯生产力的迷信,改善社会风气... 4

 

反对激烈的反腐

首先声明,我反对任何激烈形式的反腐作法。激烈的反腐,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会出现很多的跳船逃跑的后果。当初那些苏联的政府官员,不顾人们的意愿把苏联解体,很大程度就是为了逃避人们对腐败问题的追究。采取激烈的方式,虽然不会有同样的结果,但是肯定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

人为什么会腐败

人为什么会腐败?因为人的自私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这么回答。这个答案正确么?也正确也不正确:正确的方面不用说了,是一个原因;不正确的意思,就是这种说法只是说出了一个原因,但是对于为什么,实际上没有回答。

从查出的案件来看,腐败分子所占有的钱财,有的都挥霍了,不过大多数占有的钱财超过了其消耗,以至于出现家里藏有大量钞票的现象。这种现象用自私是不能解释的,只能用贪婪来解释。这也体现了“贪污”一词的准确。

仅仅用自私、贪婪,还是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为什么呢?虽然贪婪是没有限度的,不过人是有理性的,并不会仅仅钱财而钱财。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都说的是腐败的心理条件,但是并没有说清楚腐败的目的。只具备心理条件,并不能一定导致腐败,因为腐败不仅要冒巨大的风险,还要突破自己的道德约束。而钱财,只是达到腐败的目的的手段,而不是腐败的目的本身。只有搞清楚了目的,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那么目的是什么呢?回答是,攀比。腐败分子在看到社会上有钱人的奢侈和阔绰,再看看自己的现状,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这就成了腐败的动力。人的贪婪,很大程度成了自己的某种借口,掩盖的却是攀比对象的不断变化。

腐败是为了攀比,为了炫耀。由于这种心理,解决越大的案子有时反而会引起更严重更广泛的后果:提供了以前没有的更大的攀比对象;提供了自己抬高腐败心理上限的理由。而社会上的奢侈浪费,如果不能有效引导管理,也不断的成为一些官员的攀比对象。也就是说,如果不解决攀比心理的问题,那么这个恶性循环会不断下去,直到崩溃。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对这个分析产生不满,认为是故意给腐败分子开脱,变相的反对中央的反腐行动。实际上,只要认真思考腐败的目的,自然会得出这个结论。虽然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挣更多的钱的目的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个说法也是公认的。同样的,腐败分子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认为作为一个官员,也应该同样的通过更多的钱财来实现或证明自己的价值。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首先官员的价值不在于钱财的数量,而在于为人民服务;其次证明价值不能通过腐败的错误方法来实现的。

搞明白了腐败的真正原因,那么,人是不是也有不腐败的心理因素?

人为什么可以不腐败

首先,我承认人是自私的,也就是利己的。不过同时,我又认为人是利他的。这个利他,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这就是说,人天生就是利己和利他的矛盾统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利他的部分,是人类内在的行动约束,就是人类的良心和道德。而让这两个矛盾的哪个方面占上风,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和个人经历所影响决定的(如果没有先天的因素的话)。

为什么说人类的内心有利他的部分?在进化史上,由于人本身在生理上的限制,是不可能敌得过猛兽毒蛇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集合众人的力量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只知道利己的人被淘汰了,同时也培养和巩固了人的利他,也就是人的社会性。这样的结果,就导致现在人天生就有利他的部分。

人有了利他主义,对于自己生活的追求,自然大大不同于普通动物了。在利己方面,人自然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利他方面,则决定了人不仅为了他人的利益,同时还有人所独有的文化道德等精神现象。表现就是在一个集体中,个人总是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承认。我们虽然不能断言人是一定会尽量利他的,但是总是要维持起码的道德。于是对于人来说,首先追求的是一个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

只要有可能,人总是希望自己活得高尚一些,有尊严一些。

提倡治理腐败

腐败的恶劣影响和毒害,无须多说,所以去年中央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博得了大众的一致称赞和拥护。同大家一样,我也对腐败深恶痛绝;同大家一样,我也对腐败分子恨之入骨,也有过逮住就杀的极端想法;同大家一样,也希望腐败能够有效的解决。其实大家都明白,反腐不是我们的目的,消除乃至根除腐败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解决腐败问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反腐仅仅是其中的一项,其他的工作,也不能被我们忽略。其他的工作有哪些呢?

如果人得了病,就要治病,这听起来天经地义,可是如果我们能够不得病不是更好吗?中医就强调养生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来防范疾病的目的,也就是尽可能不得病。同样的,病治好了也不是就万事大吉,还要注意保养。如果把腐败问题看成国家的疾病,同样的最好办法那也是首先是防范,其次才是治理,最后还要巩固效果才行。也就是说,解决腐败问题包括三个部分:防腐,反腐,巩固。所以,我们平常说的“反腐”提法最好改为“治腐”,即治理腐败。

要防腐,首先就要搞明白官员腐败的理由。根据经验,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种:

1.         单纯的就是为了钱财。这种人数量极少,一心就是想腐败的。

2.         看到别人钱多而腐败。攀比心理的作用。

3.         看到别人腐败而腐败。因为别人腐败,所以自己找到了理由。

4.         不情愿的被拉下水,包括为了保住自己的已有利益而不得不腐败。

分析这些有用么?他们不都是一样的腐败么?当然不同。因为除了第一种之外,其他都是有可能避免腐败的。这也是我们工作改进的可能。

解决的办法,很多人首先就想到监督。监督是很有效果,应该坚持,不过监督本身也有怎样防腐的问题。比如媒体监督,效果的确显著,却不够理想,不少媒体本身就存在问题;又如设置反腐败机构,怎样保证其官员是清白的?还有动员群众,也是一个办法。监督问题讨论的比较多,这里就不过多的讨论了。这里讨论的策略就是,针对腐败的目的,能够引导人内心的利他主义,保证官员有正确的价值观,起码不会有通过腐败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办法就是改善社会风气,后方再详细讨论。

反腐也要在“治腐”的统一规划下进行,不能只考虑眼前的问题。反腐也是有重点、有层次、有计划的。对重大案件、人命案、影响社会的问题首先重视并解决。对腐败分子,一方面我们要使其有所畏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能够根据其表现给予表扬和出路,防止出现跳船的情况。这其中有官官相互的情形,也有迫不得已的情形,也有同流合污的情形,也有随波逐流的情形。这都要我们认真处理,不能简单化的一刀切。

一个腐败案例结束后,人们就草草收场,使每个案例成为孤立的成果。实际上,如果能够对一个腐败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并吸取教训形成一个有效防范措施,其成绩远远超过100个新的案例。而在这方面我们显然作得太少,甚至流于形式。仅仅满足于案件的发现和解决,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一个人病好也以后如果不能注意保养,容易复发。同样,我们应该对每个腐败案例进行深入总结,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可执行的措施,防止类似腐败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还应该对同类案例进行交流,能够不断的完善这些措施。

陈良宇为什么想外逃

在陈良宇案发以后,发现他有多种护照。人们往往注意到其想逃到国外的表面,却没有更深入的思考。这个情况,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腐败的,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失败的命运,不可能安然无恙,因而做好了跳船的准备。在这种清醒的心理状态下,他为什么还要在这条注定毁灭的路走下去?是什么力量操纵了他?是侥幸的心理?是贪婪的无度?是权力的野心?是毁灭的疯狂?是势力的挟制?我相信,这些成分都有。不过我认为,还有一种力量不能忽略,那就是绝望,对自己,对社会,乃至对国家。他为什么会绝望?

那些痛恨陈良宇的人们,看看现在多少人天天盼望出国啊(而且绝大多数还是那些有学历的)。如果有官职,他们不就是另外的陈良宇么?请看看我们的社会风气吧,崇洋媚外、一切向钱看、一切看眼前成了每个人的信条——而且是从上到下全面的道德崩溃,包括那些本来最朴实最安分的农民。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想出国而且准备一去不返?

如果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那些腐败程度不同的陈良宇们,会不会还非要想尽办法出国?我相信是不会的。也许,那个陈良宇,就可能不会沿着毁灭的路走下去,也可能不想跳船。

究竟是什么,把我们本来良好的社会风气给破坏成这个样子?是一切向钱看的信条,让钱成了一切的衡量标准。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唯生产力的迷信。看看各种宣传吧,只有钱多了(也就是经济的GDP数字增长了)才算成绩。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出现一切向钱看的念头?怎么可能不破坏我们的社会风气?人们的利己怎么会不膨胀?官员们怎么可能不蠢蠢欲动?他们跟普通人的想法一样,只是手中多了腐败的可能。

要想改善社会风气,要想治腐取得根本的好转,破除唯生产力的迷信,是首要的任务。

破除唯生产力的迷信,改善社会风气

也可能是穷怕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拼命的抬高生产力的地位,几乎成了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唯一指标——也就是用钱来衡量一切。为此是不惜任何代价,看看我们的土地、环境、资源、血汗工厂就明白了。整个社会,只知道挣钱,文化、道德、友情乃至亲情,都可以换钱。在这种本来从良好愿望出发的想法下,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迅速崩溃,而且是从上到下的全面崩溃。

本人同样是主张发展生产力的。不过,生产力的发展,毕竟是发展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不仅不能取代精神生活的发展,而且必须为精神生活服务——也就是说,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综合发展(参看本人写的《中国人有可能过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吗》)。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主张,生产力的发展,是为综合发展服务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动人的故事人,比如省吃俭用资助别人上大学的白芳礼。很多人在感动的时候,却忽略一个事实:在白芳礼们努力克服困难奉献自己的时候,请问社会和国家在哪里?为什么发展对他们来说成了遥远的事情?难道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出现更多的这种所谓动人的故事吗?这不是太荒谬了么?我们发展的结果又在哪里?我个人认为,这种故事越少以至消失,才是我们的成就。发展经济不是目的,是手段,必须为人的综合发展服务。

破除唯生产力的迷信,首先抛弃那种只有经济发展(实际成GDP数字的增长)才是成绩的观点,改为以人的综合发展为指标,比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等。让经济发展为人的综合发展服务。比如报道就不要老是以GDP数字增长了多少为主题,改用人和社会的各种进步来说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这样也更有信服力。

有破有立。破除唯生产力的迷信,我们还要立什么?树立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改善社会风气,就是解决以什么为荣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仅仅靠提倡一些东西是不够的,必须把提倡的东西作为中心工作,否则总会被当作不重要的东西给冷落了。这就要求改变唯生产力的做法,围绕人的综合发展进行工作,发展经济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只要能够以人的综合发展为中心,发展经济也是自然的事情,而且会变得更合理、更适宜,效果会更好。

美德本身就是人的综合发展的一部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很多美德可以宣扬。结合时代的变化,也需要提倡一些新的美德,比如以追求知识和技术、奉献、热爱集体等美德。

我相信,只要破除了唯生产力的迷信,以综合发展为中心,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那么一切都会变好,包括我们都深恶痛绝的腐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