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弯
历史的拐弯
秦孝公前356年开始商鞅变法,到前221年,有135年的法治建国,秦朝六国人民早已习惯,根深蒂固。虽然国亡,民情未变。
萧何盘点秦国档案,直接嫁接到黄老之学,很快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黄老之学是春秋战国后期之秦汉初期最先进的政治学说,综合了老子、庄子、墨子、法家、阴阳家、儒家、鬼谷子的学说,成为“道德和法治”的理论结晶。法治是刚性的,道德是柔性的,刚柔相济,实现法治顺理成章。如果继续沿着秦国法治的道路走下去,秦始皇和商鞅一样,人虽死,道德法制犹存,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法治国家。
可是,国家不幸!人民不幸!董仲舒忽悠了16岁的汉武帝走向了“人治”的羊肠小道,回不了头,两千多年多次亡国,重复“人治”,多次再从地平线以下爬上来,人员骤减,继续繁衍。
最后走到尽头再也无路可走,东亚病夫、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没有任何尊严,让强盗任意宰割。
回想起两千多年前,黄老帛书实现文、景之治40年,道德法制国家安定,风调雨顺人民富庶。
董仲舒、汉武帝不明真相,反其道而行之,把黄老帛书的“法治”不用,把孔子500年前落后的“人治”拿到朝堂,“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就为了抬高皇帝的“人治”不受权限,任意宰割。结果呢?秦孝公、商鞅、秦始皇、黄老帛书,都限制皇帝的随意行为,极少有杀宰相大臣的。可是,光在汉武帝“人治”以来,就随随便便的杀了自己的皇后、太子、公主、宰相父子和大臣等数万人成了冤鬼。这就是“人治”的恶果!两千多年来“人治”皇帝有多少象汉武帝那样专权杀人的?
这就是孔子儒家奉行 “仁者爱人”的“人治”愚昧落后的结果。
而且,孔子儒家“三纲五常”两千年一贯制,压制国民越来越愚昧,越来越落后,皇帝也是越来越愚昧,越来越落后,只知道国内,不知道国外。当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这才发现皇帝有500年愚昧落后了!连枪炮子弹都没有人见过,只能卖国投降。
这个历史的责任该由谁来清算?
最终的结果是昭然若揭,头上的巴拉任何人都揭不下来!
董仲舒、汉武帝、孔夫子,两千多年来让国民愚昧,自己也愚昧,让国民落后,自己也落后,最终承担皇权的失败!
让董仲舒、汉武帝听听孔子同时代的人评价吧!光听皇帝儒生两千年的孔子水分太多。
孔子评价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前513年,晋国赵简子和荀寅铸了刑鼎,把范宣子制定的法令铸在上边.这是赵氏,范氏,荀氏三家合作搞的一次进步的法制改革.孔某人听说后破口大骂道:
重庆三峡博物馆:晋国春秋特展-赵简子之青铜器
“晋国废弃了他们的法度,恐怕要灭亡了吧,晋国应该遵守他们先祖唐叔传下来的法度去管理老百姓,卿大夫应该依次各守本职,这样才能使老百姓尊敬贵族,贵族才能保住他们的统治,贵和贱的等次一点都不错才是法度........现在却铸了刑鼎,使得老百姓通过刑鼎知道法律和犯罪的轻重,哪里还会尊敬贵族,贵族还有什么家业可守?贵贱没有等次,还成什么国家?"
晏婴批评孔子
孔子三十五岁在齐国当家臣之时,齐景公两次问政,一次孔子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番话,一次孔子说了“政在节财”。齐景公听了都很高兴,打算把尼溪一带的田封给孔子封赏,晏子说话了:
晏子的口才果然不同一般,一口气指出了孔子的四个“不可”:一是“滑稽而不可规法”;二是“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三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四是“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这四条虽然并非句句真理,但大多言之成理。
在这四个“不可”之后,晏子还着重批评了孔子的“礼”,他说如果这样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花上一年的时间也学不完孔子所提倡的礼乐,学上一辈子也搞不清楚其中的那些所谓学问。用这一套理论来改造齐国的习俗,引导齐国的百姓,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最后,齐景公认可了晏子的说法,就对孔子只是以厚礼相待而不加以册封,会见孔子时只表示尊敬而不向他请教,孔子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又一次碰了壁,只好找个合适的机会返回了鲁国。
少正卯:
(?-前498)春秋时鲁国人,法家的先驱。姓少正,名卯。曾任大夫。他聚徒讲学,主张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影响很大。孔丘的学生除颜回外都曾多次到他那听讲。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
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杀少正卯?
招收学生,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
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
以"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行辟而坚"(违背周"礼",坚持革新道路);"言伪而变"(透彻讲述革新道理),"记丑而博"(深知奴隶制腐朽和不稳);"顺非而泽"(义正词严的支持革命思想)五条罪状,诬他"乱政",加以杀害。
“《史记·孔子世家》等书中均有记载,说孔子为政七天就杀了“鲁之闻人”少正卯,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予以坐实,更找出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深层理由:原来少正卯与孔子素来有隙,在孔子讲学的时候,少正卯也授徒讲学,而且学生很多,曾使孔子的讲课处“三盈三虚”,好多次没人听孔子的课了。清末尊孔子的梁启超也不得不认为诛少正卯是孔子的一个污行;孔子与少正卯不仅是学敌教敌,还是政敌,说明孔子杀少正卯确有其事。”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场面,《孔子家语》中说“戮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陈尸于朝廷之上三天。”
墨子批评孔子
“子墨子谓程子曰:“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
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石雕孔子 石雕墨子
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
(《墨子·公孟》)[1] 这一大段文字墨子批评孔子儒家的总纲。后世学者所谓儒、墨对立,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去立论。
商鞅批评孔子:
商鞅抨击了提倡以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的儒家,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 就是:焚烧儒家的书籍,明确法令。 当时商鞅变法,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
要用鼓励耕战为内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认为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法令必须“明白易知”;把教育作为宣传法制和培养法治人才的工具。
用法来治国,不仅管用,而且还高明。原来靠权力运作,四处弥漫着“人治”的味道。而法律,则是刚性的、客观的,对任何人有束缚力。你如果触犯了法律,制裁你的是国家,而不是某个人。法律的彻底贯彻,自然会造就“自知有法,不知有官”的大好局面。这也就是韩非子所说的“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明主之国”。而靠“德”来治国,看起来很文明,却容易造成狡诈和虚伪。道德一旦蜕变成一种工具,就会造成大面积的虚伪,人人伪善,玩弄权术,控制人于股掌之间,杀人于无形之中,孔子能避免吗?。正如老子所说的:“圣人不死,大道不止”。那样,遭殃的恰恰是老百姓。而法治,好的坏的,都白纸黑字地摆在你面前,至少让人活得清楚,死得明白。所以说,隆法,已经是最大程度地爱民了。
汉武帝信赖孔子的“人治 ”
汉武帝晚年,信天、信地、信神、信鬼,突然作了一个噩梦,梦见许多木头人拿棍子打自己,惊醒后便得了重病。病中的汉武帝认为自己道术功力深厚,区区木头人怎么会轻而易举的闯进梦中行凶呢,于是坚定的认为这是有人行使巫术造成的,于是派信任的儒家大臣江充去调查。
汉武帝杀妻灭子
江充本着“谁敢影响皇帝一阵子,我便影响他一辈子”的方针,在宫中大肆搜捕恐怖组织,先后处死了为首的几个恐怖分子头目:丞相公孙贺、武帝内侄卫元、武帝女儿诸邑公主。后来江充为了进一步肃清恐怖主义影响,采取顺藤摸瓜战术,竟然不负众望的查出了原来隐藏在幕后的黑手竟然是皇后和太子!不甘屈辱的太子终于忍无可忍,准备发兵捕斩江充,武帝当时正在甘泉宫养病,闻讯大怒,立马派兵讨伐太子,结果太子兵败被杀,皇后上吊自缢,自己的皇孙也赔进去了三个,使得整个长安笼罩在一片肃杀景象之下。 晚年神经错乱的汉武帝在奸臣江充的挑拨下,悍然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儿子、女儿、侄子、孙子,也的确算是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看来儒家一味纵容皇帝,人权失控,随意杀人,造成宫廷几十万枯骨。
汉武帝相信董仲舒的“天子神受”!可是到老都没有明白,为什么杀了我自己的全家呢?天人不灵了!怒气上来,董仲舒下狱处死。
毛泽东批判孔子
吾自得子路而恶声不入于耳’,‘三盈三虚’,‘三月而诛少正卯’,很有些恶霸作风,法西斯气味。我愿朋友们,尤其是梁先生,不要学孔夫子这一套,则幸甚。”(《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13页)1957年1月,
“文革”前夕和“文革”中毛泽东喜欢用孔子来衬托秦始皇,即贬低孔子抬高秦始皇,他对孔子的评价也越来越低,甚至予以全面否定。1964年6月就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1976年初,《十批判书》中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976年初《十批判书》中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两千多年了!
该把“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收起来吧!
辛弃疾说得好,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让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者为上,发现真理,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中华民族,诸子百家,哪一家再重振法治?
管仲改革:
当时齐国已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各邻国不断发生战乱,对齐国俯视眈眈。因此这时非常需要站在历史前沿的改革者出现。
管仲改革是从经济改革入手,通过发展经济带动政治、军事、外交的全面改革。即把全国人口按职业划分为土、农、工、商四民分别居住,并提供职业保障。“相地而衰征”的新的田赋制度(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保护自然资源,禁止奴隶主抢掠平民的牛羊去作祭祀用,保护牲畜的繁殖。 大力发展商业贸易。由官府专卖盐铁。基础还是奴隶制度。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改革,齐国出现了人民富足、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
商鞅变法:
是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秦孝公“招贤令”实施的改革,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有: “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秦始皇:
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黄老之学:
汉朝取代秦朝以后,当时的丞相曹参在稷下黄老学派的策源地--齐国学到了黄老思想的治国精髓,并将其变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3.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
4.汉初,由于秦朝末期,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全由赵高专权,苛政混乱,继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 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又连年镇压起义军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终秦帝国崩塌。
哲学主张:根据黄老道家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气或者精气组成的,元气或者精气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无形的东西。黄老道家继承了老子观点,认为万物的主宰是虚静的道,而且正因为道是虚静的,所以才能因顺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
社会政治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黄老道家还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公”和用法律来约束君权的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专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上列所述,管仲、商鞅、秦始皇、黄老道家,都是道德和法治先进的国家,也都是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都是代表着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黄老帛书
司马迁死后,黄老道家在政治舞台上就销声匿迹了。直到1973年偶然在马王堆出土,又见了黄老帛书。
黄老帛书写作的时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以及慎到、田骈、接予和环渊等人皆学黄老并因而发明之,推测黄老之学“至晚总是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初期就已出现了”,写作时代“其上限不能超过杨朱时代,其下限不能延伸到申不害时代”“应该是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
“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那的确是个令人向往的时期。粮食多得仓里装不下,钱库里的钱多得花不完,国家统治机构也不生事扰民,百姓们生活安宁。不过汉初不再,国家仍然是儒术独尊。”
“汉朝的儒学相信,假如办了好事,上帝就会表扬,比如天上出现彩云,或者麦子一个茎上长两个穗。这叫祥瑞。如果你办了坏事,上帝就批评:下冰雹,刮狂风,母鸡打鸣,庄稼地里生虫。”
蔡邕嘱咐道:这书光咱俩看就行了
“可是,东汉人王充(公元27—约100年),认真地考察了上述这些现象,发现这些现象都是自然发生的,根本不是上帝对人的表扬或批评。于是他写了很大一本书,名字叫《论衡》。书中的结论,和儒家天人感应的学说完全不合,却和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相符。
《论衡》写成以后,长期湮没无闻。东汉末年,大名士蔡邕〔yong拥〕因逃避政治迫害,跑到王充的家乡(今浙江上虞县)一带,得到了这本书。后来他回到京城,谈吐不凡。有人猜想,他不是见到了高人,就是得了奇书。于是到他床上乱翻,果然发现了《论衡》。蔡邕嘱咐道:这书光咱俩看就行了,千万别让别人知道。因为王充的思想和当时的统治思想不大合拍。”
不久以后,汉朝灭亡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也随之破产,王充的思想流行开来。王充说,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神意,也与人的行为无关。天道自然观念的流行促进了道家思想重新兴起,于是,《老子》、《庄子》、《周易》,这三本书得到了格外重视,人们经常谈论它们,把它们并称为“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