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模式转型之大任谁堪担当?(问九)
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方兴未艾。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不断追逐利润和资本积累,陷入高增长、高消费的泥潭中不能自抜,“欲望号街车”越开越远。发展中国家则面对国际国内的压力,为了生存,为了脱贫,奋力转向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求获得经济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无可厚非的。笔者曾指出,滿足生存需要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何以为生,何谈发展!故GDP正是这必要条件的一个量化指标。所谓“发展中国家”本来就是以GDP作为衡量标准划分出来的那些物质生活处于贫困或较低水平的国家。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曾按1997年人均GDP(Per Capita GDP)对国家和地区作了划分。为看起来更直观,这里将其文字改为表格列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GDP
|
发 展 中 国 家 |
发 达 国 家 | ||||
|
低收入国家人均GDP |
785美元以下 |
共61个 |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
9656美元以上 |
共54个 |
|
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 |
786~3125美元 |
共60个 | |||
|
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 |
3126~9655美元 |
共36个 | |||
正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宣布可持续发展的要领第一条所说的那样,“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人们呼吁发达国家应当首先肩负起发展模式转型的责任。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发展的历史中首先取得了领先的地位,获得了大量的文明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是造成地球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
一、发达国家的财富积累已远远超出生活的合理需求水平,却仍在异化消费中追求奢华和新潮。“资本主义的文化正当性(如果不是道德正当性的话)已经由享乐主义取代,即以快乐为生活方式。”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68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着世界资源产量的五分之四。其中美国更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消耗着34%的世界资源。所以,当读到《纽约新闻日报》披露说美国蒂科国际公司的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斯基从2200美元一个的镀金纸篓、6000美元一条的浴帘到700万美元一套的豪宅,都由公司支付,人称“奢侈之王”,根本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样的事例在美国俯拾皆是。
二、发达国家为了经济的无限增长,生产不断扩大,深加工产品不断增加,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据统计,发达国家的一个孩子的污染量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孩子的30~50倍。(《美国先驱论坛报》,转引自新华社《参考消息》1999年11月25日)而以美国为例,污染列世界各国之首,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约52.3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
三、发达国家凭借国际经济秩序的有利地位和竞争优势,通过世界市场来掠夺全球资源和输出污染,以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来取得本国的环境改善,是违背道德的。
但是,发达国家肯承担人类发展模式变革的主要职责吗?
应当看到,现代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始于发达国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亦发轫于发达国家。
例如,地球日,就是由美国民众所发起的。1970年4月22日,美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一个“地球日”的民众示威活动,据统计,这一天全美有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参加了活动;鉴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美国国会在“地球日”这一天休会,近40名参众议员分别在当地集会上讲话;25万人聚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10万人向纽约市第五大街进军,支持这次活动。而在当时却曾被某些人蔑称为“自十字军以来的一次由乌合之众支持的马戏表演”。但到了1990年地球日二十周年之时,这一天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节日,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在工农业生产技术上,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以及受控聚变核反应提供的核聚变能等清洁能源和可更新能源上,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发达国家涌现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治力量“绿党”,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对现实不滿,怀疑工业化社会盲目增长的动机和意义,主张实行生态经济,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从理论上探索建立一种更合理的新社会。这一切新现象被称作“绿色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席卷整个西方世界。
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充分认识到,它们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行为,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贫穷的根源之一,因此,从资金到技术方面支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道义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出于自私自利和维护既得利益的考虑,这些富国都把钱袋捂得紧紧的。面对进一步恶化的环境,发达国家却不肯履行1992年提出的承诺,即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其国民生产总值0.7%的新增官方发展援助。在2002年联合国欲通过的《执行计划》,其中尚存争议的部分正是发达国家普遍拒绝承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对穷国的责任,这包括发展援助资金、公平贸易、市场准入和加强环境保护等。
再如,作为头号世界强国的美国,2005年在其政府能源部的年度报告中承认,美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2004年同比又增长2%。2005年,历经七年多波折的《京都议定书》①终于正式生效。议定书要求全球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削减5.2%,至今已有150个国家签署了协议书。但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却翻悔了,于2001年3月以拖累美国经济、损失就业岗位为借口单方面退出,以致该协议能否在全球有效实施变成了一个未知数。
正像今天的流行词“地球村”所反映的那样,随着交通工具的长足发展,通信技术的飞速提高,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巨大影响等种种因素,我们生活的空间显得日渐逼仄、狭小,以致整个地球好比一个村庄一样,那些发达国家如果仍然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冷眼相向,袖手旁观,甚至采取新殖民主义的卑劣行径来对待发展中国家,以求独善其身,其实是不明智的,而且也几无可能。
一些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想尽方法将本国的污染废物和垃圾直接倾倒到他国,但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沙尘暴等等灾害根本无国界;而发达国家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国际舞台上采取强权政治,个别大国更是舞弄霸权主义的大棒,把弱肉强食的法则发挥得淋漓尽致,自以为得计,殊不料引来的是恐怖主义的抗衡,战争更是陷入了无国界和看不见的战线的血腥之中。发达国家在人类发展史上尽管有着突出的贡献,但也无法掩饰和抹去其不光彩的一面。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世界上,发展模式转型之大任谁堪担当?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