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社会主义社会?(1-2)
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之一)
剥削的存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无奈祸害
在社会思想意识与理论研究中,绝大多数人都混淆了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概念,总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应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其实,这是有严格区别的.若历史的来看,除原始社会早中期,任何社会阶段的社会因素都不是单一的:
原始社会晚期不但有原始共产主义的主导性存在,亦有奴隶社会因素的萌芽与茁壮.奴隶社会早期不但有奴隶社会因素的主导性存在,亦有原始社会因素存在;其晚期则有封建社会因素的萌芽与茁壮.无论是何社会,只要她的具体进程未为周围社会所打断,她都是一个不断以新的取代旧的并新旧交织的过程.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亦然.既使是共产主义社会,她也只是从财产所有角度来看的历史顶点,她依然还有进步,只是因社会认识能力的有限,社会对这种进步依然无法清楚认识罢了.
对绝大多数信仰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允许剥削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接受的,是反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因而,不等看完全文就开骂了.对这种缺少理性而纯为激情催动的评论,在此作一"不作回应"的预告.
其实,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必然存在剥削,其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足.这种不足将导致如下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首先,她必然导致社会经济是商品经济而非产品经济.
谁都清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而,其必然要充分发挥现有社会生产能力并兼顾眼前与长远.而要能充分发挥社会生产潜能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经济组织的经济潜能.这经济潜能的充分发挥,不但需要各经济组织自身有尽可能高的生产效率,也需要各经济组织间有良好的社会配合.在社会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情况下,完全依靠社会经济管理机构来作协调与平衡,其必然结果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难度越来越高.
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实践就可以很好的对此作出证明:在其立国之初,其管理经济的部门只有八个,但经济增长极快.当其随经济发展而不得不扩展其管理机构时,其经济增长却日益变缓.在七十年代末期,其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七十多个,而经济增长却长期低速.其实,这时的苏联经济是运用了许多市场手段以使社会经济有某些自动协调与平衡能力的,因而,至少是可称为半商品经济的.
这种非商品经济还造成了社会技术进歩的缓慢与经济的粗放化.其社会表象是产品质量的低劣.苏联经济的早期发展是一种经济赶超的类型.社会生产技术或早已存在于自身,或早已存在于发达的别国,只需要扩大社会的运用规模.因而,其进步就主要表现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上.除军工以外的其它经济,都存在着技术进步追求的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正因这种制度性的约束使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必须以商品经济来代替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前提应该是:其一,社会分工;其二,生产资料的不同占用或占有.其中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的存在,即私有的主导性存在,其所产生的是私有的商品经济.而不同占用,即公有,其所产生的会是公有的商品经济.其实,商品和商品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关联度并不高,商品在奴隶社会就存在,希腊各城邦的多数奴隶主都主要依赖商业致富.
其次,她必然导致需要"按劳分配"
这一点是经典作家们所明确指出的.因而无须多作必要性说明.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按劳分配"的庸俗化理解,使其从未得到切实的贯彻.进而导致社会经济的进步变缓.这种庸俗化理解主要表现在劳动的同质化假设上.
这一假设把个体劳动视为基本相同效用的劳动,认为同等时间的个人劳动具有基本等同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近似平均主义的社会分配开辟了思想道路,进而使得社会成员追求劳动能力提高的社会自觉性降低.最终使得社会的实际发展低于社会制度所提供的现实可能.
若为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而认真做到"按劳分配",则必然会存在大量的由劳动能力较强群体所掌控的大量社会生活结余.若想充分运用此结余以更好地达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目的,则必然会破坏社会生产资料单一公有的纯洁性.即使是不允许私人投资而只能存入银行亦是如此.因其通过银行进入企业,这只是在表象上维持了生产资料公有的纯洁性.这种纯洁是一种社会假象.
再次,思想教育的社会局限性.
不错,社会的思想教育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是有极大的影响力的.但是,若认为其是无所不能的,则不但是荒谬的,也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心主义的.思想教育的作用无法超越社会存在的制约.在这社会生产依然不足的社会,在这要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社会成员追求自身的幸褔,这是一种理所应当且普遍存在的社会情感.社会管理者不能无视这种存在,而必须合理地利用这种存在.
在社会生产不足情况下的任何社会,其社会成员既听从理想的召唤,又受现实利益的吸引.为了理想与长远,社会成员可以牺牲自身和承受近期的苦难,但整个团体的牺牲与长期的痛苦,其会使这种牺牲与苦难失去意义.因而,单纯地只服从某方面的指引,这是没有的.
有人总爱以改革前的不追求利益的个人认真劳动来否定利益吸引的社会必要性.其实,这是夸大了思想教育的社会作用的.且不说过去的国营企业内确存在不认真劳动者,就是那认真劳动者,其认真亦并非完全是思想教育的结果.概括起来有如下原因:
一,思想教育与现实利益的综合作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使劳动者不再受压廹并普遍表现出比原有待遇更佳与更有保障,自然使之觉得此制度值得维护,因而,在思想教育与感恩情绪指引下,部分成员就倾向于不计得失地忘我劳动.
二,社会的急剧转型使得人们都在寻求个人位置.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其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都是建筑在不发达经济基础上的.其农村人口均占社会的极大多数.因而,迅速的工业化就是必然的追求.因城市生活的生活质量更高且更有保障,亦因迅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成员劳动场所的急剧变化,使得多数社会成员都必须在陌生的新环境下去寻找自已的社会位置.而这一位置的寻求,在其它手段因原有社会关系被大部割裂而无效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通过自身能力的展现来求得认同.因而,不计较得失就成为了可能.但若社会与该组织内趋向内部关系的稳固化,则这种计较得失的不计得失就大幅减少.不知老同志们是否发现:五十年代较七十年代,真正忘我劳动者的社会比例是有所下降的.
最后,她必然要求有小企业的社会存在.
正因为社会生产的不足,其必然要求尽最大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而,社会经济组织的存续与发展的判别标准就不能是其规模的大小,而必须是其经济性原则.要遵循此原则,就必须允许小企业的存在.
当今世界,既使是在最发达的国家,小企业都大量地存在.这不单是因有私有生产资料的存在,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社会思想水平的要求.小企业的存在,不单使社会创新能力加强与社会经济管理与技术"试错"的社会成本降低,而且为社会企业生态的平衡与更生创造了条件.从而能更好地促进整体的社会发展.
既使是建基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社会主义社会,正因为上述几个因素的存在,使得无论在私人资本来源上,还是私人资本投资场所上,或者是社会思想行为上,社会主义社会都具备了允许私人资本存在的必要性.
这私人资本若单纯以个体或家族经营形式甚至相应个体或家庭平等联合的经营形式存在,这自然是不构成社会剥削的产生.但是,这种私有中必然会有部分优异者产生.若不允许其雇工,则必然使其利润无法得到最充分的社会运用,也使其产品与服务无法得到最有效的社会推广.自然会使社会需求满足与社会技术进步受到损害.
其实,对此国际交流日益广泛的世界来说,若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雇工,则必然迫使这优异者中的部分向资本主义社会寻求个人发展.由此,社会主义国家就在不自觉地向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最勇猛的经济战士与将军,并且还提供着经济竞争的资本血液.在这情况下,你能获胜吗?
因此,剥削的存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无奈祸害.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不是对其作即时的消灭,而是通过对其有利社会发展的一面之利用,逐歩地使其得到消灭.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对剥削的消灭并不是一种即时存在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这过程的结束就标志着剥削的消灭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说剥削行为存在有利社会发展的一面,这是许多人所不认同与不理解的.其实,只要粗略地回顾人类历史,就可发现此言不虚.当今世界,依然有不少小型社会处于无剥削的原始社会状态.她们哪一个得到了发展呢?如澳洲土著.在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时,她们都过着有充足自然供给的无剥削生活.结果,使社会因无内部适度竞争而不发展,导致数百万人被杀.这是谁的悲哀?这是她们不能跨出剥削这残酷一歩所带来的悲哀.正因没有剥削,在此社会生产不足的社会,就无法积累必要的财富与知识,进而使社会的发展变缓.
剥削对社会发展有利面主要表现在其对社会财富作聚集的功能上.其不利面则主要表现在其对社会财富的浪费性运用与对劳动者的压迫上.在社会主义社会,因无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存在与保持,剥削的存在并不必然构成压迫的存在.若真有压迫的存在,则必然是作为无产阶级领导核心者至少部分失去了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经济的发展,其就是在逐歩地取代剥削的社会财富聚集功能.不过,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社会思想的进歩表现为整体不足,因而,这种完全取代只能是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对剥削的必然存在的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对其的放任.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强有力地扼制其负面作用.例如,对浪费性奢侈消费可征收超高税收,区别对待其个人的投资财产与消费财产,区别对待其抚养支出与被寄生支出......等等一系列措施.
至于社会的经济运行,对因社会整体经济进歩而带来的财富增长,她必须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所有.不能为资本所独占.当今中国的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其实质就是包含权力资本在内的资本对社会之掠夺.这种剥削对社会财富的聚集并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因感于许多读者只看题目就认定对错,故对此问题的论述就到此为止.不过,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要真正论述清楚,至少要十万字以上.
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之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中,因强调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或即将被消灭,因而说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阶级.现在,在社会政治理论中,面对大量资产阶级分子与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存在,各理论工作者依然抱定此社会不存在阶级的论调.这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说明:在要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何会有剥削的社会存在.即使是撇除外资剥削存在,也无法说明内资剥削为何会存在.在某些良善者的思想中总以为,我们当今剥削的存在是因自身不发达的无奈,只要经济进步到世界的领先,则剥削就可以消灭.因而,当今这种非经典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短暂过渡时期.自然,承认有剥削阶级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其次,今日中国的剥削阶级是在旧的剥削阶级被彻底消灭后所产生的.并且,这产生还是借助改革开放而来的.在不承认剥削阶级存在的情况下,都有许多普通群众在自觉否定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若公开承认剥削阶级的社会存在,则更会给人以改革开放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之口实.予社会的稳定无益.因而只好"掩耳盗铃".
再次,否定剥削阶级的存在,就可由此否定社会阶级斗争的存在.进而掩盖社会的基本矛盾.由此亦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正确.自然,就使得对此理论的极端化错误运用无据.从而为维持社会表面的稳定和安定先富群体的人心起到一定的思想作用.
最后,剥削阶级存在的被否定,就造成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失去了统治对象.这样,社会的统治权就归之于全体公民.这时,公民中的精英群体就能名正言顺地握有社会统治权.随着这精英群体的日益资产阶级化,社会的无产阶级统治就转化资产阶级统治.
在(之一)篇中,我粗略地说明了:剥削存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无奈祸害.也就是说,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是社会历史的必然.不过,由于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存在,以及公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存在与发展.剥削阶级不但不能对无产阶级作阶级的压迫,而且其阶级规模亦较同规模与同经济水平的资本主义社会要小得多,并在继续缩小其规模.
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剥削,那她必然存在着三大阶级.分別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社会依然是一个阶级社会.自然,阶级斗争就必然存在.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矛盾就确定无疑.因而,要求社会以阶级斗争的眼光与视角来看待社会重大问题,这就必然是正确的.所以说,毛泽东主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是正确的.
但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正确并不意味着对此理论的极端化运用也正确.社会亊务都存在着阶级矛盾与阶层矛盾相交织的现象,也存在表象与本质之间关联程度的差异,亦存在着斗争的界限问题.因而,将一切社会问题的处理都上纲上线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则无疑是不必要的极端化行为.
再者,社会主义社会里的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存在,其是无产阶级要谋求对此存在的消灭之必然要允许的.因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即时斗争就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问题.这种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一方是表现为:不损害社会生产发展内在动力的使资产阶级队伍逐步缩小,不损害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保障的使无产阶级有更大的近期利益保障.在资产阶级一方则表现为:在统治权不可获得下的尽量寻求阶级利益的获得与保障.因而,其阶级斗争与资本主义社会有明显的不同.
当然,若因自身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存在,若因资产阶级的社会群体较资本主义社会为小,无产阶级就自觉或本能地沾沾自喜于已有成绩,进而丧失应有的阶级警惕,则必然会带来资产阶级的自觉反扑.结果,既使没有资本主义的复辟,也会给社会主义亊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其实,在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中,对于无产阶级都只有浪漫理想主义的幢憬,而缺少客观深刻的分析.其实,这阶级远不是尽善尽美的.社会主义亊业的挫折与失败,虽然有资产阶级的原因存在,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基本特征所造成的.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都具有如下內在矛盾特征:无产阶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之间存在矛盾,无产阶级的阶级近期利益与阶级根本利益间存在矛盾.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成员追求自身幸福生活都是一种正当的社会追求.因社会主义社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制约的社会思想水平的限制,她必须要允许社会有剥削的存在.因而,社会中的无产阶级成员就会自动地把成为资产阶级的一员视为个人的社会进步,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是不可能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她谋求的是对资产阶级的彻底消灭.这样,就必然地存在阶级成员对本阶级的反动.这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矛盾.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阶级近期利益在于为自身求得更大的生活保障与利益;而阶级的根本利益则在于彻底消灭剥削,以求得阶级的彻底解放.要求得这种彻底解放,就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作保障.而这种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要能够尽快达成,不但需要有社会成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需求有合理的社会积累与消费比例的保持.因而,阶级近期利益的争取不能够打破这一比例.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若无适当的制度规范,无产阶级利用其统治地位,是有可能使社会积累降低的.因而,这亦构成了一个基本矛盾.
正因为这基本矛盾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无产阶级的统治必须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来实现.谁也不要去幻想群众的智慧能达及遥远的未来.今日的左派不都在大骂对"人民公社"的解散是祸害吗?其实,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因其给予了自身自主并有了低水平下更好的生活,绝大多数民众是拥护的.至于国营企业改革中通过承包等赋予管理者以更多权力,只因由此可多得几块钱奖金的拥护.这些都是沒有看到后期必然会有的分化与权力滥用的结果.即是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与阶级近期利益蒙蔽了自己眼睛的结果.由此,阶级利益与阶级根本利益就受到必然的损害.
在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必须要消灭其自身可能存在的祸害.在资产阶级中,可能存在着"有钱的强盗与骗徒"这一阶层.她的存在,不但与允许剥削存在的社会初衷不符,而且会破坏社会秩序并带来社会痛苦.而无产阶级必须要消灭的可能阶层是流氓无产者阶层.从整体上来说,这一阶层总倾向于把自身的困境归咎于社会分配的不公,而非通过努力劳动使自身摆脱困境.因而,其中部分人必然会有深刻的社会仇视.不过,若是制度健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层本就不应存在.但是,流氓无产者的思想仍将长期存在.实质而言,世界的社会主义社会革命与建设的诸多极"左"错误,其思想的源头就是流氓无产者的.
此文名义是阶级分析,但实际只是作了重点的提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