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诗词娄山关 毛泽东的责任状宣言书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
作者:毛泽东
好多人都在注解毛泽东的诗词,却总是在字面上下功夫,不了解历史,不了解当时的背景,进入不了毛泽东的思维境界和心情,不了解毛泽东的历史责任感和伟大人格,就永远无法了解毛泽东诗词的神髓。
这首诗是遵义会议后,确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毛泽东重任在肩,心情沉重,又信心百倍,对革命道路和困难有着充分的估计,也是毛泽东对革命负责勇挑重担的宣言书。
原文: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意译:
西风呼呼呼的刮着,辽阔的天空只有大雁悲鸣着南飞而去,在这清冷的早晨脚下是寒霜遍地,天空悬挂一轮残月。
寒霜 清晨 残月,嗒嗒嗒的马蹄声敲击的人心欲碎,低沉的喇叭声好像为牺牲的战士在哭泣。
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呀,哪怕阻碍革命的关口就像是铜墙铁壁。
而如今就要从头再来一个个把它翻越战胜。
从头再来呀,层峦叠嶂的大山向波涛汹涌的吞没一切大海,落日余晖映照的晚霞好像,错误路线引导革命无辜牺牲的红军战士的鲜血。(革命再不能走错路,一定要把革命的航船引领出敌人包围的汪洋大海。)
他人的一般解读:
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那红军战士单薄的衣裳。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
晨,战士们紧张地、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零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
不要说雄关坚如钢铁,我们英雄的红军又一次将它跨越。登上娄山关关口,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向远处铺展开去,犹如大海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残阳挂在西方天空,将万里河山浸染得更加壮丽。
【注释】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题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http://blog.sina.com.cn/guohunmaozedong
2009年10月26日 2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