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网络时政文摘(99)2009-08-15

火烧 2009-08-15 00:00:00 时代观察 1032
文章指出中美合作领导全球只是幻想,两国存在深刻分歧,经济虽相互依赖,但政治和价值观差异大。分析中美关系陷入僵局,G2概念难以为继,全球经济危机暴露合作弱点。

网络时政文摘(99)2009-08-15

外地评论摘要﹕美中合作领导全球 只是幻想
经济仍在低谷 复甦需要新政

 外地评论摘要﹕美中合作领导全球 只是幻想

【明报专讯】编按:在金融海啸发生后,有评论指主导世界经济的不再是G8(八大工业国),而是G2(中美两国)。刚于美国国务院情报及研究局退休的中国问题分析员Christopher M. Clarke最近撰文指出,中美的分歧远远大于共同目标,中美现时的关係像陷入死胡同,多于互惠互利。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所8月6日评论文章

作者:Christopher M. Clarke(美国国务院情报及研究局前中国问题分析员)

中美最近开始的高层次对话,为中美合伙成G2、一同领导全球的概念,再次被炒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游说中国继续买美债,说明两国都要互相倚赖。学术界已出现新的名词——Chimerica,去形容新的二元结构,但现实归现实,两国确实存在极大差异,单是经济上互相倚靠,不足以把两国结合。

Chimerica这概念出现于2006年,由经济史学家Niall Ferguson提出。他说,中美可以结合成单一的经济体系,双方共同推动全球经济。但Niall Ferguson已承认,Chimerica的婚姻已触礁,全球经济危机暴露了这段关係的弱点。

当Chimerica被提出时,不少学者都很怀疑,中美可否克服政治的差异而结合?有些学者更把中国类比成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想在国际舞台大展拳脚,但已找不到任何空间了。如果说崛起的中国找不到空间发展,我们更有理由相信,Chimerica或G2的伙伴领导关係,不可能是解决世界问题的方法。

两国有太多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两国有太多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美国传媒、国会、部分学术界以致大众,都忧虑中国的野心,有些担心中国军事现代化是为了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最终由北京取代华府;有些觉得中国日渐强大的海军,将会挑战美国在太平洋的霸主地位,从而控制韩国和日本的主要商业航线。中国被禁止採购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充分反映了这种不信任。

中国也一样,大部分学者、智库专家、政府官员都相信,美国一直有阴谋,希望中国分裂及西化。每逢中国管治出问题,中国官员便会归咎于美国,批评美国支持达赖、支持热比娅、支持海外民运人士、支持维权律师在中国搞煽动。北京也极为提防美国与中国的邻国发展关係、设军事基地以围堵中国。

两国政治和价值的矛盾,令双方彼此不信任。改革开放已过了30年,中国仍是一党专政,不容许其他政党出现,中国对言论愈来愈打压,可见的将来也不会有甚麽改变。经济改革、向世界开放、中产阶级出现,没有令中国政治开放一些。中国愈强大,政府愈打压异见,不容许外国批评中国。

中美的「战略及经济对话」,没有讨论双方的分歧,显示华府希望集中精力挽救全球经济,低调处理双方政治和社会的差异。分歧一日存在,中美不可能结合成伙伴。

就连经济上中美双方的利益也不一致。坐拥8000亿美元债券的中国,早已成为股蟹被绑,眼巴巴看美元贬值,但又不能卖债券套现,这只会令美债投资更不值钱,中国只能出口术,求神拜佛望美国不要乱来。但美国的赤字高企,还要巨额资金搞医疗改革、刺激经济及落实其他政策。

总之,中美经济关係像陷入死胡同,多于互惠互利。双方站在悬崖上,不敢轻举妄动,怕一动便会把自己及对方推落悬崖。双方都明白这种微妙的关係,避免谈什麽中美伙伴,正如希拉里所说:「在未来的世界,大国的定义不只是看力量,而是看国家有没有能力解决问题……预料在21世纪,我们的世界会由多极(Multi-Polar),演变成多伙伴(Multi-Partner)。」

东方日报:经济仍在低谷 复甦需要新政

中国经济下半年怎麽走?这是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多个政府部门给出的答桉是:当前的经济政策维持不变。但当下形势却显示,仅仅维持目前的政策并不一定能使中国经济走出低谷。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七月份经济数据。这是一组令人无法乐观的数据,特别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同时出现疲软之势,这种情景过去很少出现,如此下去,中国经济是否能如当局所希望的那样率先走上复甦之路,着实是一个大大的疑问。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仍在低谷徘徊,能否成功复甦,关键是当局接下来出台何种政策。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出口贡献巨大,但数据显示,出口已经连续九个月负增长。从世界大势来看,短时期内世界经济难以完全复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更直言,除非找到别的星球出口货物,否则现阶段很难指望出口带动复甦。既然全世界都难以指望靠出口复甦经济,中国也绝不可能例外。

投资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上半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表面上还能保持一个不错的发展态势,主要在巨额贷款推动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数据显示,七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半年回落,这是近年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回落。
投资回落消费低迷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由于出口下降,国内需求又不足,产能本来就已经严重过剩,企业拿到贷款后,除了转手投向股市和楼市,根本无处可用,但这种投机行为除了製造更多泡沫,对实体经济毫无用处,而且难以维持。更为严重的是,上半年的巨额贷款在下半年已难延续,否则只会给金融业造成大量坏帐。

消费本应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在中国却一直是一个短板。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消费仍然不旺。事实上,由于分配严重不均,中国财富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少数权贵手中,绝大多数百姓并无多少积蓄,再加上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压在头顶,而且在金融危机之时,随时都有失业下岗之危,百姓更是捂紧钱包,指望消费拉动经济无异于痴人说梦。

出口依然不灵、投资开始回落、消费始终低迷,这些情况都说明,现有政策已经无力解决问题。如何找到推动经济复甦的途径已是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

当然,现在看来,实现「保八」目标已经不是难事,但对老百姓来说,「保八」不过是一个数字游戏,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是否能增加,是否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住得上房。

事实上,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内部消费就会改善,也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对当局来说,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分配制度才是更为艰难的问题,也是迟早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拖延下去,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在低谷长期徘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