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学的现代诠释》看儒家思想的虚伪性
刚才看了一边网上视频《<易>学的现代诠释》,对于余敦*先生的本次讲座,本人有如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整个讲座的真实意图和荒谬之处
整个讲座用较多的时间去宣扬《易经》是自古以来的治国者的头号参考书,是自古以来的政治智慧的头把交椅,《易经》也是儒家的头号经典。因此其潜台词是:儒家思想是治国智慧的所在。可见作者实质上是想借《易经》的现代诠释,来褒扬儒家思想,并试图把儒家思想和当代的和谐社会建立某种紧密的联系。
此外,作者以讲《易经》为发挥,实质上是想佐证改革开放的极端正确性、真理性。其佐证逻辑是:
首先,“和谐”来自于《易经》,
其次,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和谐的过程,不是斗争的过程。
因此,改革开发的根源来自《易经》。
而《易经》是治国的最高智慧,具有真理性。
因此,改革开放具有真理性。
相反地,讲座者又以《易经》为借口,认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建国30年就是革命,就是斗争,和《易经》的和谐思想刚好相反,因此其潜台词是,建国三十年的历史具有极端的错误性。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讲座者甚至只字不提建国30年的成就。这种不惜扭曲历史的讲座,还真是少见。这无疑也给青年学生一种建国30年就是瞎折腾的感觉。
但是,明眼人能看出,整个讲座明显有失科学性、客观性、严肃性,牵强附会的嫌疑很重。如,建国30年怎么就是斗争,没有建设?难道一座座水库,一座座桥梁,一个个工厂,不是建设吗?再比如,讲座者说古代都是以《易经》治国的,而且治理的很好。但为何中国历史动乱不断而和谐少见呢?比如毛主席说,“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这样的历史是和谐的历史吗?讲座者怎么解释?我觉得,稍微懂些中国历史的人,都很难完全赞同讲座者的观点。
2、这个讲座从侧面反映了儒学者的深层次的虚伪和浮躁
该余老师是一个儒学者,也是个大儒。虚伪性是儒学者的本性,是儒家思想的本性。
鲁迅骂中国的历史满篇写着“仁义道德”,而实际是“吃人”。这里的“仁义道德”就是儒家的主张。也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儒家思想就是吃人的思想。
为什么会儒家思想会吃人?因为它虚伪,牵强附会!比如,儒家的礼教就是这样,《二十四孝》满篇都是这样的牵强附会的故事。再比如,古代的儒生,满嘴仁义礼智,满口忠君爱国,可一旦金榜提名,当了官员,很快就是“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从前的仁义礼智,忠君爱国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就是儒家的虚伪性。
儒家又很浮躁,入世思想很重,往往为了自己的入世目的而胡编乱造。比如,整个历史在毛泽东看来,“武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为此,毛主席发动一次次的整顿,要大家实事求是,说真话,后来不惜发动文革,到最后批判儒家思想,扭转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由儒家所造成的说假话、办假事的歪风邪气,使得当时的社会总体上说真话、办真事的风气盛行。可是自从毛主席离开以后,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又逐渐盛行于世,不能不说与儒家思想的复苏有密切的关系。而现在浮躁、虚假的风气最盛的,大概要算是学术界了。
因此说,一个80岁的老学者,老儒家,也许是出于希望社会和谐的好心,也许是出于教育下一代的爱心,出来做这样的一个牵强附会的讲座,应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儒家做假事、说假话(如二十四孝),也实实在在是出于好心,出于仁义道德的。所以要批评的不是他,而是儒学,是儒家思想,是儒家的说假话、做假事的恶习。我们反倒要同情被儒家思想毒害了的儒生们,特别是这样的大儒。当然,也一定要同情那些被毒害的现场的年轻学子们和电视观众们。
至于“构建和谐社会”尽管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但也一定是有着新时代的特征。对于其真正的涵义,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学习中央文件。
最近几年国学盛行,这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警惕国学中的糟粕和沉渣泛滥,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虚伪性。这大概就是这个讲座给大家的启发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