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咋成了百姓的“公敌”
湖北巴东县野三关镇招商办主任在休闲娱乐场所被女修脚女刺死后,在网络引起很大震动,从百度的“巴东贴吧”到各大网站都有大量评论,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人们几千年固守的“逝者为大”、“杀人偿命”的信条似乎在顷刻间化为乌有,数千条评论几乎是一面倒的声援修脚女,认为修脚女的行为可赞,要求“特殊服务”的招商办主任该杀。
出现这样的现象,让人不得不对当前的干部队伍作风进行反思。是人们的法制观念淡化了?还是分辨是非能力降低了?我认为都不是。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人们在环境长期遭受污染,而且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一旦有焦点事情发生,人们自然就会以非理性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尤其是“公仆”出事后,在没有受到处分前,人们一般是强烈要求严办,像当年对待汉奸、鬼子一样,把他们视为“公敌”,大有千刀万剐、株连九族而后快之情。比如说,哪里的“城管”被小贩打了、哪里的民警被当事人杀了、哪里的官员家财被偷了等等,人们不但去谴责打人者、杀人者、盗窃者,反而还要为他们的行为叫好、为他们争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公仆、我们的官员自身发生变化了,在百姓的眼里,他们已经完成了由“人民的公仆”向“人民的公敌”的转变过程。
这个转变过程是微妙的,有的是明知故犯,有的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但它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基础。毛泽东在教育干部时总的警钟常鸣、防微杜渐,要求每个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后,一些人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淡化或遗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切向钱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有奶便是娘,有钱便是爹,百姓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个“屁”。他们开名车、住豪宅、包二奶、养情妇,生活极端腐化堕落。这与百姓朴素的生活习惯、善良的情感特性形成明显反差,百姓当然看不惯那些东西,更谈不上亲如一家了。
另外,在一些地方出现干部和百姓关系紧张现象,一些新闻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闻媒体在监督干部作风、反腐倡廉方面,有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在发挥对干部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有一些新闻媒体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追逐单纯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对宣传好人好事没有兴趣,对干部腐败却大肆渲染,甚至捕风捉影、无事生非,更有甚者,编造一些离奇的干部腐败案件,达到制造新闻卖点的目的。一些地方电视台整天播放反腐电视剧,官员一个比一个贪;各类社会网站,充斥贪官包二奶的花边新闻;不少报纸甚至一些党报,也对贪官敛财、养情妇的细节进行大肆渲染,让百姓感觉天下无官不贪、无官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