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穷,是一种文化
怕穷,是一种文化
城门失火殃及鱼池,起祸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横扫全球,中国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中国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看上去是美国的原因,其实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毛泽东主席的原话我记不得了,意思是这样,“促成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因是主要原因,外因是次要原因”,我国消费内需不足就是我们的内因。
在我看来内需不足的真正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物质的原因,我们穷,从人均储蓄来说,还可以,如果除去最上面的10%的富裕人口,人均储蓄就很低了;二是文化的原因,怕穷,毕竟穷了五千年,穷怕了,日长天久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用社会学家的话来说,叫忧患意识。中国的文化人历来具有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忧天下。作为老百姓,国家的事忧了也没有用,还是管好自家的事情更为实际,把钱存好,把围墙圈好,为未知的将来筑好一道道的防线;为未来的梦想计算着每天的利息。有人把这称为观念,观念是会变的,换一代人就可能变了,文化却是不大会变的。
任何变革、改革,甚至革命,都必须应顺传统的文化,离开了这一点,任何革命都不会成功,任何变革、改革都将不了了之。那么,怎样解决当前的内需不足问题呢? “穷“的问题不是半年六个月所能解决的。各地政府为促进消费也想了不少办法,有的地方发放了消费券,有的地方搞家电下乡……,发优惠券、消费券、住房券都不是办法,你发给我1000元消费券,我就将这些券买大米,买食油,付电灯费,省下的1000元钱存银行。经济越是不好,人们危机感越强,就越是节省。各种药方都下了,对解救经济的种种设想似乎都不在点子上,都是隔靴搔痒。在以前肺结核是绝症,中医的方案很多,滋阴补气,止咳化痰,药方有几十种也不止,没有一个方法能解决问题,链霉素、雷米封一发明,药到病除;今天的爱滋病也是如此,什么鸡尾酒疗法,办法越多说明越没办法,我敢断言,今后爱滋病一旦能治疗,药就那么一两种。大道至简。
办法拿不出就怪中国人的观念太落后,拿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来说事,最近美国老太太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再也没有人提起她了。怕穷,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穷不怕、不怕穷”的是“蛇箩”,浙江人都知道什么意思,就是“叫花子不留过夜食”式的高消费,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促进我们的内需呢?
我又想起毛泽东主席的话,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个矛盾是重要矛盾,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有这样一种商品,既能消费,又能增值,还能传子孙,中国的人们都乐于接受,那就是房子。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房子是家的一部分,没有房子就是家的不完整,不幸福。所以促进内需,改善民生,住房消费是最根本的一块。
住房消费包括买房和租房两个部分,买房和租房的关系如同批发和零售的关系,批发和零售是量的关系,买房是一次性支付,租房是零星支付;买房和租房的关系又不同于批发和零售的关系,从质的方面看,买房是投资,租房是消费。对中国的文化来说,投资比较能被人接受,消费不容易被接受,一谈到消费,人们总是望节约的方向考虑,租房的人总是很打算,够用即可,尽量租小点的房子,很不符合当前鼓励消费的导向。同时,租房往往意味着人生没有根基,生活不稳定,不幸福。所以,一到过年,租房的人们都要回到属于他自己的“房子”里去,于是火车被挤破。
可以说,少数人拥有很多房子,多数人租住很小房子的社会是不稳定的,不和谐的。所以我们的政策应该鼓励大家都来买房子,但是社会上毕竟是买不起房子的穷人多,哪怕只有五百元一平米,也总有人买不起,“鼓励大家都来买房子”的政策很有点空想社会主义的味道。大家都知道穷是相对的概念,同一个人,相对于高昂的房价和物价,他就是穷人,如果房价和物价适当地下降,那么他就相对地富裕。我们无法让穷人变富,也不可能让物价下降,因为物价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穷人的工资,物价的下降往往要压迫穷人的工资下降。但是,如果我们让房价中的地价部分下降是完全可能的,土地的价值依据和普通商品的价值依据(抽象劳动量)是不完全一样的(见《资本论.第三卷》关于地租的原理,对此我不详细解绍了),并且当前的地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来自国内外各路投机资金炒作的泡沫,有很大的下行空间。如果我们能消除地价中的泡沫,制止炒作,让房价下降,即使不能让人人买得起房子,也让穷人有个努力的方向。同时,价格能准确地反映供需,完善市场功能。
一切改革都必须应顺传统文化,何况是促进内需这样的措施。
上海下岗工人 胡静波
2009.3.19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