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水稻也怕涝

火烧 2016-12-01 06:28:28 1085
水稻是沼泽生植物,它的老祖宗并不是生活在水中,而是生活在沼泽地带,这是一种时而淹水缺氧、时而干旱无水、时而泥泞的多变环境。水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它的器官、组织以及物质代谢的途径等等,都与周围环境中的水和氧气发生了复杂的关系。 水稻也和其他动、植物

水稻是沼泽生植物,它的老祖宗并不是生活在水中,而是生活在沼泽地带,这是一种时而淹水缺氧、时而干旱无水、时而泥泞的多变环境。水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它的器官、组织以及物质代谢的途径等等,都与周围环境中的水和氧气发生了复杂的关系。

水稻也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需要进行呼吸。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水稻以有氧呼吸为主,由于沼泽环境关系,有时淹水缺氧,水稻体内便形成了发达的通气组织,它的叶片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通过叶鞘和茎秆的通气组织输送到根系,供根系呼吸。水稻的根系接受地上部输送来的氧气,除供自己呼吸消耗外,还能向周摺水层分泌氧气,形成一个小小的“氧化圏”,把水层中还原的黄色二价铁,氧化成无色。凡稻株生长苗壮、根系生命活动旺盛的,根系泌氧能力强,氧化圏大,二价铁的氧化作用能在远离根系的地方进行,使根系始终保持鲜白色;凡是生命活动微弱的老根,分泌氧气很少,二价铁就在根表氧化,或附着在根表上,就形成老黄根;这时如果有硫化物存在的话,就会使根系中毒,形成黑根。农谚所谓“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送命”就楚这个意思。所以,水稻只能在一段时间忍受缺氧的环境。如果长期淹水缺氧,就会使水稻遭受涝害,导致黑根增多,生长不好,严重的还会烂秧、死苗,这是水稻作为沼泽植物所具有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但是,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以及各个不同的器官组织,对水和氧气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而水稻怕涝的情况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稻苗在三叶期以前,体内尚缺乏健全的通气组织,因此从播种到三叶期,水稻就特别怕涝。生产上一般采用浅水勤灌、间隙灌漑,逐步加深水层,或前期育“半旱秧”以后灌水等方法来培育秧苗。如果淹水灌溉,就很容易发生烂种、烂秧,造成大量死苗。水稻的分蘖芽对缺氧是非常敏感的,如缺乏氧气,分蘖芽就会闷死,所以分蘖期只能浅水勤灌。如果水层过深了,分蘖的出生就要受到抑制,使穗数减少,就要造成减产。这一特点,在有些地方也被用来作为调节群体的手段。当分蘖的出生达到需要的数量以后,灌以深水,就会使以后生出的分蘖芽闷死,从而达到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水稻的幼穗对缺氧也很敏感,所以在幼穗开始分化以后,稻田一般都要间歇灌溉,而不能长期淹水。水稻的最后三张叶片通常不分化通气组织,所以,在开花后更要注意间歇灌溉每灌一次水,等自然落干后再灌第二次,如果淹水灌溉,根系缺氧,就会早衰、烂根、倒伏而减产。


总之,水稻起源于沼泽植物,它与陆生植物不同,它的生长需要灌水,它能够忍受一段时间的缺氧环境,对涝害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是通过体内发达的通气组织和无氧呼吸的物质代谢途径来实现的。在发芽初期抗涝能力最强,随着生育的进展,抗涝能力越来越减弱。它和水生植物也不同,它不能长期一直生活在淹水环境中,它对缺氧环境只是一种忍受,所以水稻也很怕涝。

但是,在水稻中也还有抗涝能力特别强的“深水稻”和“浮水稻”,这种稻由于长期生活在深水中,形成了特别耐涝的遗传特性。在我国南方的江河下游的低洼地带和湖泊沿岸积水地区都有种植。当山洪暴发,洪水浸没,即使水位升高达3米左右时,这种稻却能随水上涨,获得正常产量。

深水稻一般在苗高20厘米时茎部开始拔节,以后如果遇到水位上涨,茎秆也会随之伸长,但水退后仍然直立生长。浮水稻的茎秆特别长,水退后便呈匍匐状态。无论深水稻或浮水稻,生长过程中只有叶尖露出水面,茎秆能随水位的增涨而长高,如果每昼夜水涨2〜3厘米,株髙也能长高2〜3厘米,有时水位涨得太快,稻苗一时不能赶上,叶尖被淹没三到四天,仍可正常生活,并剧烈长高以至叶尖穿出水面,茎秆的长可达3〜6米。孕穗期间只要穗部不受淹没;即使柚穗结实期淹浸穗颈等也还有一定收成。深水稻和浮水稻体内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在淹没叶尖时,叶片可以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可以运输到鞘、茎、根等各部,供呼吸消耗,也能进行无氧呼吸维持生活,所以抗涝能力特别强。但如果水涨得太快,叶尖被淹没的时间过久,稻叶较长时间不能穿出水面,则也会遭受涝害,这是因为它们对淹水缺氧,毕竟是一种“忍受”,它们不能象水生植物那样,完全适应在淹水中生活,因而它们也还是怕涝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