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为什么能杀死杂草
目前使用的除草剂有许多种,但在不同农作物上使用的除草剂也不一样。
除草剂能够杀草,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各种除草剂杀草的方式不同,对不同农作物的药害也不一样,这是它们的个性。
除草剂要杀死植物,就要使植物接触到除草剂,并把它吸收到体内,才能发挥作用,使植物中毒而死。但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及生长状况不同,接触和吸收药剂也不一样。而且药剂进入到植物体内,不一定就能把植物杀死。因为不同植物对一种药剂的抗药力是不一样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药剂在植物体内可能被分解而失效,不同植物对一种药剂的分解能力不同;另一方面是药剂必须从植物接触和吸收的部位运输到生长旺盛的部位,一种药剂在不同植物中运输的情况也不一样。我们就是利用农作物与杂草之间接触和吸收除草剂的差别,以及除草剂在农作物和杂草体内运输和分解的情况不同,来达到杀草而不伤害作物的目的。不同农作物需要选用不同的除草剂,原因也在这里。
![]() |
在玉米田中,最常用的除草剂是西马津和阿特拉津。这两种除草剂不仅杀草效果好,能够杀死旱地中常见的一年生杂草,如狗尾草、藜[lí]、寥[liǎo]、蒿等,而且在土壤中的有效期较长,只要在种玉米时喷一次药,在玉米整个生长季节几乎都不长杂草,而且丝毫不损伤玉米。这是什么道理呢?
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把药剂喷在土壤表面,下雨后药液就分散在土壤表层中,杂草种子萌发后,根系吸收到药液,并把药液运输到叶子中去,就能抑制杂草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使它们不能制造养料,杂草也就慢慢地死了。玉米的根也可能接触、吸收药液,但运输到叶子中的药液很少,光合作用不受影响,仍能制造养料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即使把药剂直接喷在玉米叶子上,也不会引起伤害,因为玉米能够分解西马津成为无毒物质,所以不会破坏玉米的光合作用。但是杂草不能分解西马津。这种由于不同植物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差异而造成的选择性除草作用,一般叫做“生理-生化选择性”。
敌草隆和灭草隆是棉田中最常用的除草剂。这两种药剂也能抑制植物光合作用。它们可以杀死多种一年生杂草,在土壤中的有效期也较长。在棉花播后苗前,把药剂喷在土壤表面,由于它们的溶解度极小,雨水只能使它们分散在土壤表层中,形成药层。杂草种子大多数在药层中萌发出土,接触、吸收药剂后便中毒死亡。棉花在播种时开沟覆土,种子埋在土下,萌发生长时,根系在药层下面向下生长,接触不到药剂,棉芽出土时虽通过药层,但棉芽包在两片又肥又厚的子叶中间,子叶外面又包着种皮,芽接触不到药剂。虽然子叶出土时也接触到少量药剂,有时也有伤斑,但影响不大,不致于对棉花造成损害。不过敌草隆和灭草隆不能直接喷在棉花植株上,否则也会受害,甚至死亡。所以,在棉苗出土后使用这类药剂,必须避开棉花植株作定向喷雾处理。有时在棉花播后苗前,杂草已经长出,也可用这些药剂作茎叶喷雾处理,这样既能杀死已长出的杂草,又能防止以后的杂草发生。这种利用农作物与杂草间根系和茎叶在土中和空间分布的不同,或杂草与作物发生时间的差异而达到选择性除草作用,一般叫做“位差选择性”和“时差选择性”。
![]() |
在麦田中,用二四滴类除草剂也能杀死阔叶杂草。这些药剂在小麦和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体内,除了容易分解失效,而且又不易把它们运输到植株生长旺盛的地方。由于禾本科植物的叶子狹窄而粗糙,药液不易沾附在叶子上,生长点又为层层叶子所包裹,因此受害较小。一般把这种选择性称为“形态、结构选择性”。
总之,除草剂的选择性除草作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一定的作物,必须选用合适的除草剂和适当的剂量,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施用,才能做到对作物安全而又有效地杀死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