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种庄稼要合理密植
种庄稼最好能在一块土地上得到尽可能多的产量,密植是一个好方法。
增加密度为什么能够增加产量呢?这是因为增加密度可以提高植物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所谓土地资源,在地下是土壤水分和无机质养料如氮、磷、钾等;在地上是太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稀植的田里,植物之间空隙很大,叶子盖不满地面,很多阳光直接照到地面上,变成热量而白白浪费了;同时,土壤里的养分也因为根系伸展不到而没有充分吸收利用。密度提髙以后,植物的枝叶、根系茂密了,对日光和营养的利用率也提高了,也就能形成更多的有机物质来增加产量。
是不是密度可以无限度地提髙,越密越好呢?那也不是。超过一定的界限,增加密度带来的不利因素就会超过有利因素,反而使产量下降。那么,不利因素是什么呢?
![]() |
首先,密度增加以后,除了通风成问题外,许多枝叶挤在一起,彼此遮荫而受不到足够太阳光的叶子也增多了,尤其是下面的枝叶,几乎没有光照的机会,这样,就会有一部分有机物质花费在下层无用的叶子和枝条上,造成浪费。其次,植物有一个特性,在密集遮光的时候,得不到充分的光照,体型变得瘦长、细弱,当有大风、大雨时就容易倒伏。
![]() |
在农业生产上还要考虑一个农业成本问题。増加密度就要多播种子。合理密植,就是要使产量的增加超过播种量的增加。举例来说,如果增加10公斤播种量能增产50公斤、100公斤的话,那就值得;相反,如果只能增产5公斤,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决定合理密度时必须把增加密度的各种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而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在不同作物与不同地区又是不一样的,例如,密度增加了,影响了光照和通风,使植物变得细弱,对多数植物是不利因素,但对麻类作物来说,它起了减少分枝、增加纤维长度的作用,就成为有利因素了。密椬的密度,能增加产量和质量的,才算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