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谈谈饶毅现象

火烧 2011-08-29 00:00:00 网友时评 1030
文章围绕饶毅现象展开,探讨其回国后引发的学术争议,包括基金申请受阻、研究方向选择及院士落选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利益冲突与学术评价。

谈谈饶毅现象  

   

欧阳

   

饶毅回国后, 一直在制造着各种吸引眼球的新闻。但是,每一次都会或多或少地褪去他身上的光环。

   

拥护者: 敢于发声; 反对者:为私利作秀;怀疑者: 是否真正的学者?

   

其实, 真正能白描饶毅的是两件科学界常常关注的事.

   

第一,   有关他声称在回国后申请基金受打压的事。

   

他说, 他申请大课题(科技部?) 受到了“早”海龟们的打压。 他的课题, 在“海龟”们手里通不过; 而在“土鳖”们那里, 绿灯大开。 最终, 绕过“海龟” 在“土鳖”们那儿获得基金。

   

为此, 他大为褒扬“土鳖”。

   

据此似乎赢得了涉世不深、尚无国外经历的年轻硕士、博士们的心。

   

这也是科学网的一景。在科学网以外, 饶毅的支持者就寥寥了, 包括海外学术界。

   

最近爆料, 国家为北大、清华的生命科学学科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早已专门拨了几个亿。这可不需要任何PK的。

   

再看看饶毅转行研究同性恋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一事。不管在国际上多么领先,这一课题, 不见得将来于国于民有多大的贡献。这种课题, 是要有钱烧的。 有了钱,谁都会做。 在当今中国的特色国情下, 应该不是国家的重点支持方向吧?

   

说白了, 搞生物研究,需要的是钱。 有了钱, 何愁不能发NSC文章?这几年国家资助力度大了, NSC文章不再是外国人的“专利”了。

   

由此可见, 在基因申请问题上,饶毅是只能赢, 不能输的。

   

要拨款、申请两头通吃, 方才满意。

   

我不是说, 基金申请不是没有问题。 问题是饶毅用自个儿的例子来论证, 没有说服力。 饶毅应该多花些时间, 做调查研究, 解剖麻雀,用典型来论证他的观点。 否则有“利益冲突 (Conflict of interest) ”之嫌。

   

第二, 这次院士落选事件

   

无独有偶, 饶毅在这次院士落选事件中的指责对象又是年轻院士们。而这些年轻院士,恰恰多是“早” 海龟们。 而这些早海龟们在饶毅们的眼里, 似乎当年在国外混得不怎么样, 博士后就回国当了教授。殊不知, 在国外混得“好”的人, 也是靠天时、地理、人和。 在国外, 一般进了“牛人”实验室, 总会有NSC文章的。自然, 进入圈子也容易。绝大多数国外一般实验室里出来的人, 是很难进入圈子的(别以为过国外没有饶毅所批的潜规则, 有些还要更严重)。

   

早年的饶毅也正是得益于此。

   

但是, 牛人实验室出来的人, 往往不可持续发展, 不能形成自己系统性创新的东西。这次听说饶毅已转向行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实在有些吃惊, 但在情理之中。。。正面理解, 有创新(其实在国外早已不是创新学科); 反面理解, 早年的研究不可持续。

   

正是这些“早”海龟们, 有了海外经历, 对当今“牛”:海龟们, 就没有土鳖们的崇拜情结。能够理性判断他们的学术水平(正如饶毅回国后, 提倡不搞NSC崇拜一样), 他们能对一个课题的学术价值作出较为理性的判断。也能对以往的工作在学术界得影响作出较为客观的评判。

   

总之, 饶毅现象,值得科学界注视。 为什么围观者甚多, 发声者甚少?因为, 有话不敢讲。饶毅等正在国内形成一个圈子。 按照长期以来的潜规则, 谁敢与他们为“敌”?

   

饶毅现象, 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潜意识: 既要当“婊子”, 又要树“牌坊”的恶习。

相关文章

  • 央视防辐射服《真相调查》爆真相:方舟子是幕后推手
  • 方舟子:誉满天下 谤满天下
  • 亦明:方舟子与《中国青年报》邪恶同盟的终结(1)
  • 方舟子造假第六十九案:篡改报文
  • 吕永岩按:美教授再次公开怒斥方舟子,称其还剽窃了牛津大学出版社
  • 美教授发威:“我会考虑起诉方舟子”
  • 吕永岩就匿名“留言”再批黑教主“老方”
  • 《解放军报》刊吕永岩文,痛斥“新语丝”攻击共产党
  • 美国教授指责方舟子抄袭的公开信(中文授权译文)
  • 快看方舟子美国后院起火烧屁股
  • 上海老顾:批方舟子的左倾医学观
  • 驳方舟子:只有中国人才坐月子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