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振抚事件”设想文革时期会如何处理李金川自杀
在我关注李金华自杀事件的的时候,偶然听到这个事件,顺便在网络上搜索,找出了好几种版本,我暂时不做甄别,历史是由胜利者写成的,这个事件的描述评论也是反对文革的人写成的,重读这个事件我们对文革的恶行有了深入的了解。倘若文革当权会如何处理李金川自杀的事件,大家按照文革一贯的做法立场去揣摩可能对李金川自杀的处理和评价,来加强对文革的认识。
至于李金华自杀事件,究竟如何处理大家拭目以待,好戏还在后头,我们的中学生,大学生都可以从李金川自杀事件,和马振抚事件处理的对比中,读懂什么叫路线斗争,这就叫在斗争中学习了解社会,了解政治。
马振抚事件
1973年,轰动全国的 “马振抚事件”就发生在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马振扶事件”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张玉勤的女中学生,时年15岁,马振扶公社付岗村人。1973年,张玉勤就读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二(1)班时,杨天成是她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1973年3月,杨天成从马振扶公社郭桥村帽中小学校长的位置上调到马振扶公社中学。杨天成实际只教了她两个多月。当时初中是两年制,杨担任的是毕业班班主任。那年7月10日下午,这个学校正在进行期终考试。初二年级一班女生张玉勤在英语考试卷上写了几句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照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这种行为让当时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大为恼火,除对张进行了严厉批评之外,还要求她在全班大会上做检查。第二天的早饭后,张玉勤留下一张请假条就出去了。14日张玉勤的哥哥张玉甫在离学校不远的虎山水库桥下找到了妹妹的尸体,公安人员现场侦察得出的结论为自杀而死。
《唐河县教育志》档案显示:“1973年8月中旬,河南省教育局下发了洛阳五中在考试中逼死学生的通报。9月,《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和批林批孔的文章。在此形势下,县教育局又派人重新调查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并从所谓路线高度认定此事件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复辟回潮’的表现。10月,南阳地委调查组调查后,也认定是‘复辟典型’,遂通报全地区,同时上报省教育局。当月下旬,河南省教育简报第37期刊登了这一事件,《人民日报》内部资料上也作了刊载。春节前夕,江青看到《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这一材料后特别重视……”1974年1月,派迟群、谢静宜奔赴马振抚进行调查。 1月19日 ,迟、谢二人赶到马振抚中学,在那里召开了主要由学生、教师、家长、部分公社干部、地区和县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形成了调查报告上报。由此,一个乡间少女之死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内涵。一位学生由于不堪学业负担而自杀,这被视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继续迫害学生的铁证。 1月31日 ,中央下发[1974]5号文件,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复辟回潮”的斗争,在全国教育系统迅速展开,各地数亿万计忠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遭受批斗和处分,导致教育质量全面下滑。这就是当年和“白卷英雄”、“黄帅日记”等齐名轰动全国的河南“马振扶事件”!
张玉勤被追认为“革命小将”,“优秀共青团员”,重修了墓地,立上了“胸怀朝阳战恶浪,敢把青春献给党”的新碑。校长罗长奇和班主任杨天成二人也以“推行修正义路线,逼死革命小将”的罪名,锒铛入狱。撤销马振扶公社党委副书记王新宇、唐河县公安局股长田道义党内外一切职务,责令检查交代,接受群众批判。就这样,唐河县马振抚镇,这个中国地图上难以找到的乡村小镇,因“马振抚中学事件”一夜名扬全国。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5月,唐河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对“马振扶事件”重新做出处理。当年10月30日,河南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给罗、杨彻底平反,取消对罗、杨的处分,恢复职务和原工资待遇,补发在押期间扣发的工资,还派人赴唐河县召开万人大会,宣布这一平反决定。《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 罗长奇仍到马振扶公社中学主持全面工作,杨天成回校任班主任。 1979年春,“马振扶事件”被中央定性为冤案,“5号文”被正式撤销,受到迫害的相关人员得以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及工作待遇。但时至今日,“马振扶事件”带来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张玉勤死后,她的父亲母亲也先后去世,一个哥哥因为她的死被推荐上了大学,后来留在了南阳工作,村里已没有张家的后人。)
http://blog.sina.com.cn/guohunmaozedong 个人博客
2009年11月26日 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