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必败
诸葛必败
诸葛孔明烧博望、战群儒、借东风、气周瑜、三分天下、六出祁山,自称伊姜之智、管乐之才,身处乱世之中,深得明主器重,理应扫平六和、一统天下,却最后落得个智穷力尽、星殒五丈原,不得不令人扼腕痛惜,然而在我们为他感到惋惜的同时,却不难看出其必败的必然结果。
其一、战略决策上的失误, “隆中对”虽然规划出了先取益州再图曹魏的战略方针,但这方针却只有前半部分的是对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只能三分天下的结果。剑阁崤函之固,易守难攻,对汉亦然,对曹亦是;此应为大后方 ,不管是关羽在与不在的时候,此处均应只须留一二良将扼守,而攻击点应放在荆州,此北可攻曹操,直取许都,南可攻孙权,扫平江南 ;且依本人之见,曹操势大,难以聚下,并会有与孙权双线交战的危险,明智之举应是以长江为险,先收江南, 逐步壮大,再图曹操;至于孙刘联盟,本为利益驱使,并不重要,刘不毁,事实上孙权也毁了。试想以黄忠、马岱守汉中,关羽、法正守荆州,刘备亲率诸葛、赵云、马超、张飞、魏延之辈攻江南,庶几功成矣。
其二、军事方针上的失误,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然而诸葛亮却违背这最基本的军事原则,穷兵黩武、六出祁山 ,每隔三五年就要发动一场时机不太成熟,准备不太充分,目标不太明确,打到哪算哪的战争,这中间不知要耗损蜀国多少的财富与资源,把一个本不太富裕的国家早已是折腾得兵疲民病、国空力虚了,然而他的继任者姜维却还不思悔改,居然再度九伐中原,其结果只能是一次比一次勉强,一次比一次更糟,这与其说是战略进攻,不如说是自取灭亡。
其三、识人、用人及人员调配上的失误, 陈寿《三国志》评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说的很中肯,诸葛内政管理有一套,于丞相可以,于军师却未必。先说关羽荆州之战,面对曹孙两大强敌,配给关羽的却是兵微将寡,只有关兴、廖化两人,而其它四虎、刘备之辈却不知在哪享清福;再说街亭挥泪斩马谡,街亭之战,久富经验的王平不用,而夸夸其谈的马谡被相中,那也就只能怪马谡倒霉了;再说说刘备彝陵之战,那时候由于关、张之死,谁都可以看出刘备是报仇心切,意气用事,这本已大不该,做军师丞相的必须制止,不应放任刘备一个孤家寡人去面对强大的孙氏吕蒙陆逊集团。实在不行,自己也要去啊,那可是倾全国之力啊,此时不去,更待何时?更何况赵云、魏延都不见了影,说难听点,这不明摆着让刘备去送死吗,火烧连营也就不足为怪了;还有魏延兵出子午谷及魏延“莫须有”之死,这都说明了诸葛亮在识人、用人及人员调配上有很大问题。
其四、不知天时, 从大的方面讲,汉室历经两代气数已尽,汉室不可兴已是天命使然,而诸葛亮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逆天而行,又怎么会成功呢。当然,也许是刘备三顾茅庐的一颗赤诚之心感动了诸葛,自此诸葛为报答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在所不惜,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前后《出师表》及诸葛亮的清廉如水中可见一二。
至于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奇门遁甲、八卦阵之类那纯属扯淡,小说娱乐世人罢了。总之,诸葛亮为政能当国,为军则一般,为文勘豪士,为人值效仿,当丞相可以,把持军国则必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