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鲁迅和对中国人民的期望
前言:我相信自已的认识和觉悟能启发我们的国人,但苦与我的文学素养和作文水平无法反映我的真实意愿,所以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东一名西一句拼凑这些文章,实在让人惭愧。但拳拳爱国之心不死远比那些吃人饭不拉人屎的所谓专家学者的华丽文章的人格高尚许多,这,也许能够聊以自谓。
怀念鲁迅和对中国人民的期望
看的书多了,正面的反面的,反而更让人糊涂,同一件事,一部分人这样说来头头是道,另一部人那样说来津津有条,让人分不清是非,弄不明美丑。《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孙权和刘备眼中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乱臣贼子,而在曹操眼中,孙权和刘备是拥兵一隅、对抗中央不二逆臣。纷纷三国,谁正谁邪、俗正俗恶,无从谈起,明的是争王封候,暗的是百姓遭殃。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共的党史里是乌云压城城欲摧的民族危亡时刻: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而在国民党的党史里说的这时候却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大上海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看来读书绝对不是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顔如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是圣人读了无数的书本,连古风古物都懂,连帝王都尊崇的的礼仪,征询他的博学,但在农夫眼里他的学识不值一提,当面讽喻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他一言不发,落荒而逃。可见书本是靠不住的。能靠得住的只有一条:实践出真知!!
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只能是少数人的权利,多数人读书的代价是高昂的,读数的目的也是明确的,不外做官而已,做官是实惠的,可以衣食无忧成为人上人,体面的人。国家的概念正好应该相反理解应该叫“家国”更贴切,家是官家的家,国是帝王的国,与小民无关。所以外敌入侵时,提出保家卫国是愚民的口号。而改朝换代也只是“李”家王朝改成“赵”家王朝,换汤不换药,仍与民无关。所以也可以理解中国自古以来汉奸和卖国賊的市场非常发达,空谈误国的人至今身居庙堂夸夸其谈,“韬光养晦”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之术大行其道而全民皆喜。因为国没了家还在,官还可以当,还可以做人上人,体面的人。也就可以理解中国的火药是用来放鞭炮而外国人却可以用来做枪炮打开我们的国门,中国的指南针用来看风水而帝国主义用来航海入侵,中国的造纸术用来签不平等条约而资本主义国家用来印刷书本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中国人想掌握自已的命运必须把文化掌握在自已的手里。
中国的两次文化革命都发生在上个世纪,一次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一次是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让人民看到了希望。也只有这两次文化革命是切切实实为中国劳苦大众讲话的,是为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民服务的,他们的代表就是鲁迅先生和中华民族之父毛泽东。
文化是有阶级性的,文化也是为上层建筑服务,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说你的言行和你所站的立场有绝对关系,你是坐在绝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还是坐在级少数剥削分子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是一个分水岭,也是检阅一切问题的试金石。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可以检阅一切革命人民和反动派,可以分清是和非,对和错,美和丑,善和恶。
这也就可以解释《三国演义》对剥削阶级来说曹操、孙权、刘备都是大英雄,但对人民来说他们都是大军阀;上世纪三十年代对蒋、宋、孔、陈来说是“黄金十年”而对人民大众来说亡国灭种的最危险时刻;《色戒》对汉奸卖国賊来说充满人性但对有骨气的中国人来说是荒滛无耻的;《结集号》对高官大亨和怕死鬼们来说是人性的但对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的炎黄子孙来说是反人性的背叛的。
请每一位中国人记住中国的两个伟人:鲁迅和毛泽东,也请站在人民的立场看看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