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举起我们的旗(六)
文化——举起我们的旗(六)
么 贵 彩
文化和公权政治的一分为二
感谢中国的马列主义者,他们对中国的古代文化的唯一“高度”评价是“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我对这样的观点与说法并不满意。因为,这还是在用马列主义居高临下地解释我们自己的文化,这还是在搞中国的马列主义化而不是在搞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如果说马列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概括了世界上许多事物的存在与变化,那么,我们的“阴阳”论和“道”哲学,则一方面概括和包容着同一现象的许多更科学、更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比马列早了二千多年。如果说马列的“对立统一”主要描述的是一些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杨献珍所说是“合二而一”,那么,我们的古代哲学一开始就是把“阴”和“阳”看做是“混沌”一体的。如果说马列的“对立统一”还包含着方法论,就是毛主席所说“一分为二”,那么,早在北宋时候的邵雍就最早的提出了“一分为二”这个概念。站在中国哲学的高度,“对立统一”只是对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描写,“一分为二”才是认识与分析某些事物的方法。但在毛主席和中国的所有马列主义哲学家那里,这两个概念是被搅混到一起使用的。好像“对立统一”就是“一分为二”,这也是一种概念与思维模糊。我们今天在这里谈文化和公权政治,一般不讲“对立统一”,只讲“一分为二”。
关于文化的一分为二:人文化和狼文化
文化的一分为二根源于人性的一分为二。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三者各执一端、各有其道理,也各有片面性。象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刚出生的婴儿就本能地往自己的口中吃奶,叫善呢还是叫恶呢?从战国时的世硕到西汉的扬雄,有不少人认为人性“有善友恶”、间相杂之、有赖于后天之教养与努力。但到了董仲舒和韩愈,又搞了个性三类或性“三品”,意在把人性同人的社会身份挂钩,很像在搞马列主义的反向阶级分析,简直是反动的。实际上,善和恶对应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出现在所有人身上的一件件具体的事。再好的人身上也有恶,再坏的人身上也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之谓也。相比之下,世硕和扬雄等人对人性的看法最为客观而科学。人性是人类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人性的二重性、一分为二,势必导致人类文化的二重性、一分为二。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人类的文化严格的区分为人文化和狼文化两大类型。人这种复杂物质的复合运动生命体,既是动物又超脱于其它动物,既具有普通动物生命体的直接欲望与行为本能又具有超脱其他动物生命体的理性欲望与行为本能,即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兽性的一面。这里的“兽性”,源于人类的普通动物性本能,表现为不择手段、无辜后果的只为一己,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我们把它定义为狼文化;这里的人性,主要源于人类超脱动物的理性本能,表现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人类社会性生活特质的理性选择与精神品格,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我们把它定义为人文化。孟子的人性本善,是强调人的人性本能、人文化方面;荀子的人性本恶,是强调人的兽性本能、狼文化方面。双方各有其道理,也各有片面性。
人文化与狼文化在政治上的对立,表现为《礼记·礼运》大同篇与小康篇两段文字针锋相对的描述;表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民民主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私)”小康专制主义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对立;表现为国家政权是公有、公用还是私有、私用!人文化与狼文化在经济上的对立,表现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交相利”还是个人或集团的唯利是图!人文化与狼文化在伦理道德的对立,表现为“齐之以礼”、“齐之以刑”、“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是征服、压迫、剥削、等级森严、尔虞我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关于国家公权政治的一分为二
在人文化和狼文化两个新概念的基础上,我还大胆创用了两个政治的新概念:国家公权的公有公用和国家公权的私有私用。
所谓国家公权的公有与公用,是指“选贤与能”的天下为公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及国家全部公务人员的公事公办。即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一切公务人员都是国民用“官俸”所雇用、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为国民服务,接受国民的监督与任免。在我们的天下为公理论看来,国家首先是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维持和维护这个群体的公共事务形态就叫做国家政权。做为公共事务管理形态的国家政权,必须是“天下为公”的、“选贤与能”的、也就是公有制的和民主制的;而不能是“天下为家”的、“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少数人所得儿私之”的,不能是私有制的和专制主义的。概括说,所谓国家公权的公有公用应具备以下要素:国家的纲纪与法律由国民约定;各级执政者的任免由国民“选贤与能”决定;任何个人、家族与党派不得拥有暴力、制造恐怖以剥夺、干扰国民行使民主权力;不得以公权力谋取个人、亲友、党派之私利;国民必须服从领导,尊法守纪、修身自好、奉献公益、维护正义。保障国家的公权公有公用,决不仅仅是“官家”的事情,也包括每个公民自己。反之就是私有私用。没有许多国民的主动追随,国家公权的私有私用便很难持续。在国家公权公有制下,全国上下都同样要对国家和全体国民负责、效忠于国家和国民的公平与正义,而不能对任何个人、家族、党派负责,不能效忠于任何个人、家族或党派。这是最为浅显的政治道理。连这样的道理也不懂,传到外面去,人家会笑话我们的。众所周知,摩尔根笔下数百万年的原始民主社会,就是这种国家公权公有公用制的早期质朴状态;自君主家族专制和一党专政以来的专制社会,基本上都是国家公权的私有私用状态。如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和中国近现代的蒋介石一党专政,就是人类政治史中国家公权私有私用制度的典型。国家公权的私有私用制度,是人类狼文化猖狂的表现,使人类社会显现出鲜明的兽群特征。它使国家政权的产生,始自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征服,国家权力执掌者的更替也只是统治者者内部的私相交接;它使国家公权对国家和国民的管理,表现为权势者对国家和国民的绑架、劫持、压迫、剥削与为所欲为。口号是“奉天承运”、为民谋福,实际是对国民的肆意奴役。在中华天下为公理论看来,这样的国家政权是违反自然法理的、也不是人文化的。从欧洲的民主运动开始,人类的政治史在经历了谁打得天下谁坐、各为其主、互相残杀的短暂蒙昧专制逆流之后,正在和即将走上更高级形式的国家公权公有制回归。这是“大道既隐”、“大道废”(老子语)的专制政治朝着“大道之行也”民主政治的回归;这是全人类在政治上由狼文化邪路向着人文化的回归;这是人类由政治蒙昧向着政治文明的一个质的进步。这是任何大的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情势下,笔者深切的感到,国家公权公有公用和国家公权私有私用这两个概念的创用,必将使人们在对人类政治现象的认知与描述中起到些帮助作用,发挥些积极意义。笔者深信,只要这两个概念能进入我国民众的日用话语,人类政治史与政治现实的一切——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等,就会象小葱拌豆腐那样“一青二白”、泾渭分明的摊摆在光天化日之下。
什么叫颠覆政权罪?世界上只有图谋将公有制的国家政权改变为私有的行为并构成了一定的恶果,才叫颠覆国家政权罪,其余的情况都不算——象刘项之争、过去的人民革命等。在人文化的领域里,对私有制国家政权的私相争夺,只存在对比性的优劣,不存在法理上的整体正义。
在这里,我想重复说明的是:历史的短暂对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说,多数情况下却是漫长的;再科学的政治概念之对于人类活的政治状态的描述,也只能象一幅逼真肖像之对于那个活人一样:一边是静态的单调,一边是动态的繁杂。人类的政治史,就是在概念与真实的交相作用中,走着曲折、向前的路。国家公权的公有还是私有,只是标注出了国家政权的产生与存在是否合乎自然法理;而国家公权的公用还是私用,则规范着执政者之纷繁具体的施政措施与行为。国家公权的公有与私有同国家公权的公用还是私用二者间,并不存在全部的对应性联系。国家公权的公有制,也就是人民民主制、官是大家选出的,并不等于政治的完全清明、官都是好官、乾坤朗朗、没了公权私用、以权谋私。如果说在国家公权私有制下,君王好、领袖好,也存在着大量的公权公用,专制制度决不全部是一团漆黑。象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清官圣主,以他们的高风亮节书写了中国专制史的无数光辉篇章,永远享受着人们的热爱、赞颂与尊敬。那么,在国家公权公有制下、尤其在其回归与形成的初期和早期、在民主制的未成熟阶段,也照样会出现许多公权私用、阴谋诡计、不尽人意。象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等那样的假选举,象台湾陈水扁等那样的民主蟊贼!国家公权公有公用的民主制,只是方便了国民力量对执政者的选择与监督,并不能保证国民选择的正确与监督的实现理想性。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多数国民来说,国家公权的公用相比于国家公权的公有,多数情况下是更直接、更切身、更关注的东西。因为,所谓国家公权的公有,说到底只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制度设计与流程;而政府官吏的公权公用、主持公道与正义,才是比国家官员的产生程序更具体、更浩繁、更艰难、更长期的课题。社会的真实是,任何政治制度下的清廉从政、服务人民,对民众来说都是好官;而任何政治制度下的以权谋私、坑害百姓,对民众来说都是坏官。唐太宗和包公受到人们的称赞、陈水扁和吴淑珍受到人们的唾弃就是明证。那些全盘否定所有专制官员和盲目夸耀全部民主官吏的观点也是偏激的。在历史的某些特殊时刻,英明领袖的专制可能发挥出无可替代的进步与良善效能,这是人类永远不可忘记的。要治理官场腐败,无论专制政权还是民主政权,均须实行严格的吏治与严峻的法纪才行。所谓政策的宽松、个性的自由,如果离开了必要和有效的法律、政策与道德约束,尤其对于官场来说肯定不全是美。过去的明君良吏,无法改变专制制度本身构成的黑暗;欧美那样的民主制,也无法根除人们身上的兽性恶念。所以,完整的美,这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而已。
渴望人文化和狼文化、国家公权的公有公用和国家公权的私有私用这两组新概念,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